地点
人物库
沈葆桢晚清 1820 — 18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879 【介绍】: 福建侯官人字幼丹一字翰宇
林则徐婿。
道光二十七年进士
御史
咸丰间,任江西广信知府曾坚守城池御太平军
后擢江西巡抚
同治间,任福建船政大臣,接办福州船政局。
同治末日本侵略台湾时,任钦差大臣,办理海防。
曾主持开采基隆煤矿。
光绪初,官至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筹建近代海军扩充南洋水师
卒谥文肃
有《沈文肃公政书》。
沈葆桢字翰宇一字幼丹侯官人
道光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两江总督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赠太子太保谥文肃
全台诗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琉球渔民遇风漂台,遭牡丹社番所杀为藉口,出兵台湾
由社寮澳登陆,进屯龟山
清廷命沈葆桢巡视台湾大臣,率兵东渡。
日人惧,如约撤兵。
光绪元年(1875),狮头社番戕官,沈氏再度莅台,命提督唐定奎伐山开道,分军深入,诸番皆听约束。
上奏请设台北府,隶淡水新竹宜兰县;噶玛通判移驻?笼山;台湾府同知移驻卑南;鹿港同知移驻水沙连
皆报可。
事竣,迁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卒于光绪五年(1879)赠太子太保谥文肃,入祀贤良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岳斌晚清 1822 — 18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2—1890 【介绍】: 湖南善化人原名载福字厚庵
善骑射
道光末由行伍补长沙协外委
咸丰初曾国藩水师营官
身经岳州田家镇武汉九江安庆、九袱洲等战役,为湘军水师名将。
同治初,官至陕甘总督
六年,引疾归。
光绪间一度再起,赴台湾刘铭传同御法军。
卒谥勇悫
杨岳斌原名载福字厚庵善化乾州人
官至陕甘总督太子少保衔一等轻车都尉世职
赠太子太保谥勇悫
有《杨勇悫公遗集》。
全台诗
杨岳斌1822~1890),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善化人
行伍出身,因军功累升至湖北陨阳镇总兵
同治三年(1864)五月任陕甘总督
光绪十年(1884)法越战役,法军藉机佔领基隆港,杨氏奉旨来台襄助刘铭传次年(1885)二月,率师从泉州潜渡,登陆卑南;三月移防至台湾府布署。
九月战争结束,旋回籍,不再仕进。
卒赐谥「勇悫」。
后人辑有《杨勇悫公奏议》传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景祁晚清 1827 — 18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7—?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蘩甫号韵梅又号新蘅主人
同治十三年进士,官福建连江台湾淡水知县
工诗词。
历经甲午战后割台等世变,多感伤之音。
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新蘅词》。
张景祁字蘩甫钱塘人
同治甲戌进士,官连江知县
有《研雅堂诗》。
全台诗
张景祁1827~1891),原名祖钺字蘩甫韵梅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薛时雨门下士。
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官福建连江知县
晚岁由福建台湾,宦游淡水基隆等地。
张氏工诗词,历经世变,多感伤之音。
著有《蘩圃集》、《研雅堂诗文集》及《新蘅词》,并传于世。
诗词作品反映甲申(1884)北台战事(中法战争)和甲午(1894)之战。
在台诗作,见诸赖子清台湾诗醇》、吴幅员《台湾诗钞》、彭国栋《广台湾诗乘》、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陈汉光〈张景祁甲申北台战事及其他〉等。
维基
张景祁1827年—?
),原名左钺,一作祖钺字孝威,后自字蘩甫,或作蘩圃一字韵梅,一作蕴梅别号新蘅主人浙江钱塘县人
同治三年(1864年)拔贡,同治十三年1674年)甲戌进士
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选福建武平县知县,坐事落职。
台湾布政使邵友濂与其有旧,邀其前赴淡水县任职。
光绪十年(1884年)至次年,两度担任淡水县知县,政绩卓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割台与日本张景祁携家内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建连江县
民国建立后,与林寿图郑孝胥等结社唱和。
工诗词,有《研雅堂集》、《新蘅词》九卷、《秦淮八咏》等行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逢时晚清 1829 — 1876
全台诗
李逢时1829~1876),字泰阶台湾宜兰人
生平事迹不详,仅知为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科拔贡,同治元年(1862)台湾道学政孔昭慈之聘为幕宾。
同治四年(1865)李逢时因三姓械斗事件受牵累,避乱大湖庄,此后他仕途不顺,恐怕与此事有关。
李氏诗中多咏兰阳当地风光兼及史事者,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述地方史事可补史书之不足。
  李逢时诗集目前仅见《李拔元遗稿》抄本传世,由北台文人李硕卿授与门生李建兴,复于1956年赠与宜兰文献会。
其后文献会裁撤,该抄本下落不明,目前所见者乃陈长城藏本。
陈氏谓此为「光绪年间基隆大儒保粹书斋主人李硕卿为之抄存,民国初年李氏门人省议员李建兴再为抄存」,可见此抄本乃辗转传抄而来,有毛笔与硬笔书写,字迹错杂,错误不少。
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谓李逢时有《观澜草堂诗稿》,与今所见似非同一版本〖编者按:连横台湾诗乘》所录四首皆今本所无,因此李逢时诗稿版本当不只一种。〗。
目前宜兰县史馆所藏及龙文出版社王国璠总辑、高志彬主编《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三辑‧泰阶诗稿》,皆据陈长城所藏本复印(简称「汇刊本」)。
然而此版本有部分与宜兰县史馆的复印本略有出入。
今以宜兰县史馆《抄本》为底本,再与「汇刊本」及卢世标选编发表于《宜兰文献》二卷二期(称「宜兰文献本」)的内容互校。
黄宪作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望洋晚清 1829 — 1901
全台诗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宜兰头城镇)人。
幼从祖母郑氏读书,因家道中落而几乎废学。
十六岁负笈堂叔家就傅读书,先后师事朱品三与俞昭文,二十岁起设馆训蒙为生。
咸丰四年(1854)秀才九年(1859)中举人,与杨士芳李镜如、黄佩卿、陈抟九等请将噶玛兰厅淡水厅分学,并与杨士芳倡修仰山书院及五夫子祠。
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颇有政声。
左宗棠赏识而不次拔擢,官至知州
光绪十年(1884)闻法军佔领基隆,乞假归兰阳
游宦十三年后有感于宦海浮沉,人心叵测,因此报请开去河州知州实缺,在故乡协助办理善后劝捐、清赋与团练事宜,主讲仰山书院
李氏素与鸾堂关系密切,据闻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新民堂」,且充当鸾生。
这种由士人高度参与鸾堂活动的现象,乃台湾颇为独特的宗教现象〖编者按:参见王见川李望洋新民堂——监论宜兰早期的鸾堂〉,《宜兰文献》十五期。〗。
日本治台初期,李氏获聘为宜兰支厅参事,授绅章,且为宜兰参加「扬文会」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两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登第、登科与女婿张镜光校订发行,目前流传的版本乃龙文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二辑(以下简称《汇刊》本),并参考陈汉光《台湾诗录》(以下简称《诗录》)、连横台湾诗乘》(以下简称《诗乘》)、《台湾省通志》(以下简称《通志》)、《宜兰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等文献进行编校。
黄宪作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方祖荫
全台诗
方祖荫(?
~?
),字樾庭(字或作亭),号庆堂安徽桐城人
同治年间1862~1874太学生
同治六年(1867)春游粤,依刘肩吾都转幕府,每有顾问,不饰言辞。
都转北迁,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以埔里社厅通判调署新竹知县兼摄苗栗县事。
光绪十四年(1888)台湾建省,新竹苗栗分县而治,其分界事宜,皆祖荫任内成之。
其为政老成练达,尤置意于培养人材。
尝建试院于县署之阳,又捐俸修葺明志书院,使复旧观。
礼士甚厚,凡硕学高行者极力奖进之。
复增设小课培英社,别贮千金生息,以为幼童月课奖赏之资。
在任三年,政清人和,与高子丹上舍汉墀交最莫逆。
后以功升基隆抚民理番同知,延舅与兄分司文案、钱粮。
中法之役,舅先罹难,俄而,兄亦殁于兵。
旋擢台南知府,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
殁后,人祀之德政祠〖参考《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方氏在台期间与新竹文士唱和诗集曰:《东澥鸿泥》,计二卷,上海石印本,台北汉章曾经藏有金镶玉装本乙套,惜售出后流传不可考。
笔者勾稽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邱秀堂《鲲海粹编》得方氏诗作三题,计五首。
杨永智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铭传晚清 1836 — 18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6—1895 【介绍】: 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
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
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
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
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
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
后乞病归。
卒谥壮肃
有《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
刘铭传字省三合肥人
官至台湾巡抚一等男爵,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
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有《大潜山房诗钞》。
全台诗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
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陷芦洲,练乡团筑堡自卫,随同官军应战,奖叙千总
同治二年(1862)李鸿章募淮勇援苏,率练勇从至上海,号「铭字营」,所向克捷。
平西捻,累升至一等男爵,遂为淮南宿将。
光绪十年(1884)法军犯台湾,诏起为福建巡抚督办台湾军务
抵台未一月,法兵至,燬基隆炮台,以无兵舰,伺登陆,歼敌百馀,复基隆,而终不能守。
敌三犯沪尾,又泛月眉山退之,相持八阅月。
和议成,授福建巡抚
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设行省,改福建台湾巡抚
遂著手整军经武,全面规划台湾建设,设军械机器、清赋、抚垦、脑务、煤务、铁路、招商等局,兴殖产业,发展工商,施行保甲,创立西学堂,种种新政,成绩斐然,奠定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唯劣绅土豪因有损其利益,多方攻击,阴事阻扰,朝廷亦颇多挚肘,士论又讥其过激,刘铭传知不可为,乃因病请辞。
邵友溓继任巡抚,遂罢新政,百事俱废。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日寇侵华,海防告急,清廷欲起为领兵大臣,因病辞不就。
翌年卒。
清廷轸念,赠太子太保谥壮肃,赐恤,建专祠。
著有《大潜山房诗集》二卷、《奏议》二十四卷〖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
(2)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1版1刷。〗。
  刘铭传《大潜山房诗集》大多少年从军之作。
抚台时,竟少吟咏。
存诗一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章瑞坦晚清
简介
字旦卿号澹甫,清贡生,工书画篆刻,历任政和基隆等县知县,著有《听香斋诗集》、《筱翠新描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唐景崧晚清 1841 — 190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唐景崧 永清 1895年五月—1895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广西灌阳人字维卿
同治四年进士
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
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
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
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
有《请缨日》。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林鹤年办理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
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
同治年间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
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戴启文清末民国初 1844 — 1918
全台诗
戴启文1844~1918),字子开号壶翁江苏丹徒人
著有《招隐山房诗集》,稿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今录与台湾有关的〈基隆山〉一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玉书清 1642 — 17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2—1711 【介绍】: 江南丹徒人字素存
顺治十八年进士
康熙间编修,历国子监司业日讲起居注官詹事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二十九年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
历官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
卒谥文贞
小心谨慎,远避权势,故为圣祖所信任。
张玉书字素存丹徒人
顺治辛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谥文贞
全台诗
张玉书1876~1939),字笏山
草鞋墩(今南投草屯)人。
原为商贩,好读书,自学有成。
后于双冬富户黄春帆家任掌匮,因而结识雾峰林烈堂、林阶堂,与雾峰林家有生意及诗文上的往来。
由于林家主管台中地方樟脑事务,张玉书因而得以在草屯创办「脑馆」,多年经营,终成地主。
子张深切为知名作家及民权斗士。
〖据张深切描述:「父亲的民族意识也是很强,但他是文人,不是实行家。
他的诗文中,时常透露爱国的情绪,不过他不赞成直接动。
」,参考氏著《我与我的思想》,台中:中央书局,1948年
大正九年(1920)张玉书加入栎社,大正十一年(1922)秋游历中国,赋诗多首。
返台后〖唐羽《基隆颜氏家乘》载,「大正十一年(1922),将游大陆,过基,尝作客陋园。
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载,1922年10月22日栎社召开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时,张玉书已远游大陆
1923年2月25日,栎社于雾峰林家宫保第大花厅召开春季例会时,张玉书已亲自出席。
由此推知张玉书返台时间在1923年2月25日之前。
〗 ,陆续披载于《诗报》及其他报刊。
曾参加台中「东墩吟社」、「墩风吟会」;复于草屯创「碧山吟社」,于南投创「南陔吟社」。
著有《笏山诗草》,收于《栎社第一集》,未印行单行本 〖参考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台北:台湾银行,1963年王建《台中诗乘》,台中市政府1976年;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3年
〗。
以下诗作自《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三六九小报》、《风月报》、《诗报》以及《栎社十周年大会诗稿》、《栎社癸丑年第一期课卷》、《栎社第一集。
笏山诗草》、《瀛洲诗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铁峰山房唱和集》、《瀛海诗集》等报刊诗集辑录编校。
清诗别裁集
字素存江南丹徒人
顺治辛丑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
文贞古今文俱以风度胜,诗品亦然,令读者如饮醇醪,自然心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章高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徽合肥人字鼎臣
入淮军为将校
光绪十年刘铭传防守台湾,击退进犯基隆之法军,授总兵
甲午之战,以辽东盖平失守夺职。
后驻青岛,被来袭之德军所俘,旋脱归。
官至重庆镇总兵
卒年七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蓝田清末民国初 1853 — 1918
全台诗
沈蓝田1853~1918),字相其,世居基隆玉田街。
少而颖异,及长好读书,惜屡试不售,乃于乡梓设帐授徒。
光绪十年(1884),法人犯基隆,沈氏投笔从军,由百夫长累进千夫长,叙军功五品衔,赏戴蓝翎。
未几,和议告成,复以讲学为业。
后因基隆海防同知梁纯夫爱其才,擢为清赋局委员,旋任崇基书院董事,以育才为乐,名重一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瀛社代表谢雪渔吊词」,1918年10月23日,第六版。
〗。
光绪廿年(1894),甲午战争事起,沈蓝田参与基隆地区保甲事务,迨马关和约签订,知事不可为,遂挈眷内渡。
岛局势稍定后,令子嗣沈连浦先行返乡。
明治三十一年(1898)因在闽生活不易,加上思乡情切,乃由其子沈连浦向日本政府申请护照〖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游子思乡」,1898年11月27日,第六版。
〗,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返乡定居〖据沈相其〈还乡有感〉一诗(《台湾日日新报》,1904年2月20日,第一版)云「九岁归来百感生」,可知沈氏1904年初左右返
〗。
后,假基隆城隍庙左室为私塾,栽培子弟众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里巷琐闻」栏,私塾状况,1908年7月26日,第七版。
〗。
晚年加入北「瀛社」。
大正七年(1918)辞世,享年六十六。
〖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剩录(十月五日)」,1918年10月6日,第六版。
沈蓝田诗作,大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环镜楼唱和集》等合集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绍祁清 ? — 1829
简介
杜绍祁
-1829),字少京晚号退翁无锡人嘉庆庚辰进士福建仙游知县
杜绍祁1827年(道光7年)接替李慎彝,于台湾担任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
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又称淡水同知,为台湾清治时期的重要地方官员,官职品等为正五品,专司负责北台湾内政,为驻守于淡水厅的地方父母官。
因为当时淡水厅管辖区域约今台湾基隆新竹,因此实为北台湾的统治者。
1829年卒于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元安清末民国初 1856 — 1927
全台诗
赵元安1856~1927),字文徽号一山又号益山剑楼
清摆接堡枋桥街(今台北板桥)人。
祖籍漳州漳浦,高祖父于乾隆年间来台从事贸易。
德兴公早逝,自少仰给于舅氏,及长追随宿儒赖宏习诗文。
三十岁中秀才,翌年乡试不中,遂绝意仕途,潜心于岐黄之术,并设帐授学于家。
日本领台后,屡次徵聘,固辞。
应台北华利洋行洪礼文之聘,以诗书教其子弟;亦曾前往桃园基隆设学。
明治四十四年(1911)移居台北,设剑楼书塾,从游弟子颇众,有王少涛、欧剑窗、骆香林、李石鲸、张我军、杜仰山陈润生、李腾岳等,女弟子有王香禅藐仙、陈飞仙、李晚霞、容青等,可谓济济多士
大正十年(1921)创「剑楼吟社」,时台湾诗坛有「剑楼诗派」之称,可见其影响之大。
赵氏诗主性灵,著有《剑楼吟诗稿》,未付梓。
兹以李丽川所抄《剑楼先生吟稿》为底本(黄哲永藏),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社〉所收录诗(简称李本)、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所收录诗(简称盛本),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瀛海诗集》等报刊合集编校。
〖参考李腾岳〈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社〉,《台北文物》四卷四期,1956年2月1日;盛清沂〈赵一山先生剑楼吟稿辑逸〉,《台湾风物》十二卷五期1962年10月30日
〗(张丽芬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维周清末民国初 1857 — 1921
全台诗
刘维周1857~1921),基隆人
初于文山、新店设帐授徒,改隶后于明治卅年(1897)受聘为《台湾日日新报》记者,词藻富丽,名噪一时。
明治卅四年(1901)授佩绅章,大正十年(1921)卒,年六十五。
刘氏作品辑录自《台湾日日新报》、《南方》。
〖参考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莘田
全台诗
徐莘田(?
~?
),号东海撷红馆主
澳门人明治卅一年(1898)秋来台,寓基隆,每至台北与「玉山吟社」吟友相唱和。
杨永智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蔡凤仪晚清 1862 — 1910
全台诗
蔡凤仪1862~1910),字妈成号舜廷
基隆玉田里人。
原籍福建同安,父蔡登鳌由福建迁至基隆,初设船头行兼杂货买卖,后又经营金矿,遂成地方富商。
蔡氏少时习举子业,惜屡试不中,乃于鼻头、深澳、内木山等地设帐授徒。
改隶之初为日人通译,继任基隆公学校汉文教师,后辞职经营公卖品兼任学务委员。
明治四十三年(1910)卒,年四十九。
凤仪学问深醇,执教时循循善诱,子弟受其裁成者不少。
平日喜吟咏,为「瀛社」创立初期之会员。
目前所见诗作多发表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
〖参考朱仲西主修《基隆市志。
人物篇》,基隆市文献委员,1959年2月林正三、许惠玟编《台湾瀛社诗学会会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
〗 (陈晓怡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罗秀惠清末至民国 1865 — 1943
全台诗
罗秀惠1865~1943),字蔚村号蕉麓别署花花世界生
台南人,师事举人蔡国琳光绪年间取中举人
乙未之际,曾与举人汪春源等人上书谏阻割台,后避居北京
未几,返台定居安平,曾任《台澎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编辑。
明治三十二年(1899)台南师范学校成立后,应聘为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病辞职。
曾向日总督提出「治台十策」,并授与绅章;后以迷恋名妓王香禅之故,遭收回。
台南「南社」、「酉山吟社」社员,后亦参加台北「瀛社」,擅行草书,亦能左书。
大正四年(1915),与王香禅离异,入赘「赤嵌女史蔡碧吟家。
性喜挥霍,因家产散尽,遂以卖字为生。
大正十四年(1925)一月,由于基隆颜国年之捐助,创《台北黎华新报》社,任发行人,除刊载园艺文外,兼及小说、诗文、随笔。
昭和三年(1928)八月曾开「蕉麓千书会」任人求书,墨迹流传甚广。
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以「奎社书道会」名义举办全岛书画展于台北永乐町,民国六十五年(1976)被台南市政府誉为「清代台南府城十大书家之一」。
〖参考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罗秀惠诗不主一格,唯多艳体之作。
今罗氏作品乃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诗荟》、《台湾诗醇》、《台湾诗钞》、《台湾诗录》、《三六九小报》、《孔教报》、《风月报》等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人俊清末民国初 1866 — 1918
全台诗
王人俊1866~1918),名承烈号采甫,以号行世。
淡水艋舺(今台北市万华)人。
光绪十七年(1891)淡水县生员,游泮后拟赴秋试,适逢乙未割台之变,未成行。
于是绝意仕途,閒居寄情诗酒,并设塾授课。
明治四十二年(1909)春,与林湘沅谢汝铨洪以南诸贤,倡设台北「瀛社」,为该社中坚社员。
生平致力吟咏,直抒胸臆,诗风平易流畅,时以诙谐笔调,反映现实生活。
乡里父兄素重其品德,门生几达千人,台湾作家王诗琅亦曾从其学。
王人俊著作虽丰,惜遭兵燹而散失〖参考邱秀堂《鲲海粹编。
台北七君子诗存》,台北台湾史迹研究中心,1980年;廖一瑾(雪)《台湾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唐羽《基隆颜氏家乘》,台北基隆颜氏家乘纂修小组,1997年12月
〗。
2004年厦门大学出版《台湾文献汇刊》收录其《杂文诗辑钞》〖编者按:《杂文诗辑钞》原题〈台北艋舺秀才〉,为王采甫辑钞,杨莲福整理。
以下所收王人俊诗三首系杨莲福所藏《杂文诗辑钞》,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第十一册丁,陈支平主编,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乃王人俊辑钞前人诗文佳作,属于王氏之作极少。
生平诗作大多发表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并收录于《咏李烈姬诗集》、《剑潭馀光》、《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宁击钵吟前集》、《网溪诗集》、《台湾诗录》、《台海诗珠》、邱秀堂所辑《鲲海粹编。
台北七君子诗存》,今即据此辑录编校。
(蔡美端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